门,一位穿着朴素唐装、头发花白、精神矍铄的老者正独自品茶。
正是“未来科技”的技术灵魂人物,王老。
“王老您好,我是林晚。”
我恭敬地鞠躬。
“坐。”
王老抬了抬眼皮,语气平淡,甚至带着一丝疏离,“张教授的面子,给你二十分钟。
说吧。”
我深吸一口气,压下所有的紧张,直接摊开了我手绘的那份技术架构图。
没有寒暄,没有客套,更没有商业吹捧,我直奔主题,从沈氏一期项目遇到的核心技术瓶颈讲起,结合具体的工程数据,分析现有方案的不足,然后引出对那项专利技术的需求,并详细阐述了我们如何将这项专利完美融合,不仅能解决扩容难题,更能优化整体性能、降低长期运维成本。
我的语速很快,但逻辑清晰,数据详实,全部聚焦在技术本身。
王老起初只是漫不经心地听着,偶尔端起茶杯抿一口。
但渐渐地,他放下了茶杯,身体微微前倾,目光落在了我手绘的图纸上,眼神里流露出专注和……一丝兴趣。
当我说到我们构想的专利技术嵌入后的系统优化模型时,王老突然打断了我:“等等,你刚才说的这个节点延时优化方案,具体是怎么计算的?
有数据支撑吗?”
我心中一动,知道机会来了!
立刻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调出早已准备好的详细演算过程和数据模型,递到他面前。
王老戴上老花镜,仔细地看了起来。
包厢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和我紧张的心跳声。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。
二十分钟的时限早已超过。
王老却看得越来越投入,甚至还拿出笔,在我的演算稿上圈圈点点,提出了几个非常专业、一针见血的问题。
我打起十二分精神,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对项目的深入了解,一一解答。
终于,王老放下了笔,摘下了老花镜。
他抬起头,看着我的眼神不再是疏离,而是带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赞许和一丝惊讶。
“小姑娘,技术功底很扎实。
思路也很清晰,不是那种只会夸夸其谈的。”
他缓缓开口,“你们沈氏的这个方案构想……很有意思。
特别是对专利嵌入后的整体优化,很有想法,也很有实际应用价值。
比‘启航’那边只会吹嘘专利多厉害、却拿不出具体落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