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嘉靖于冕的现代都市小说《道袍皇帝全文小说》,由网络作家“嘉靖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嘉靖于冕是小说推荐《道袍皇帝》中出场的关键人物,“嘉靖”是该书原创作者,环环相扣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:“我记得,历史上朱祁镇是一个莽夫吧?”于冕看着一边日日夜夜炼丹修道,一边雷霆手段整治朝堂的朱祁镇,不由得发出疑问。他一个穿越者,怎么可能知道朱祁镇其实被嘉靖重生了。且看一周目修仙失败的嘉靖,与后世穿越而来的于冕,怎么为天下百姓造福。【智斗文】【非套路文】【腹黑权谋文】【若有弱智肥皂、玻璃、蒸汽机剧情请举报我】......
《道袍皇帝全文小说》精彩片段
嘉靖的话故意提高了几分声调,离祭台不远的人几乎都听清了。
话还没落地,人群再也忍不住了,不顾礼制开始议论此次祭祀大典。
劲爆,今日祭祀大典的内容实在是太劲爆了。
先是皇帝穿道袍公示自己在修玄,然后又是亲自跳大神祈福,最后还拜托一个道士来保证大军的鸿运。
于冕本意完全不想当一个出头鸟,嘉靖则是硬生生在把于冕往前推。
于冕现在已经成为了焦点,在场各方讨论的焦点。
“今日王振没来,我还以为陛下终于不再依宠用人,没想到却是一个道士顶替了腌狗的位置。”
“我大明怎么如此不幸,怎么先有腌狗碍国,现在又突然出现了一介道士祸乱朝纲。”
“可惜于侍郎兢兢业业一辈子,怎么却……唉。”
这是清流们的,别看明面上都是在说于冕的不是,口气中却难掩酸意,比山西老陈醋都酸;
“哼,不过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罢了,居然靠蛊惑圣上得势。”
“于冕小儿你给我等着,我回头就写奏折参死你。”
“算我一个。”
“还有我。”
这是阉党们的,毕竟于冕是在抢皇帝的恩宠与圣眷,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抢他们权利,
他们的口气便不是只有几丝羡慕嫉妒之意了,而是恨不得把于冕直接抽筋拔骨;
“我们打仗是靠刀!靠枪!靠脑袋!”
“什么时候靠他一介道士祈福,便能决定战场胜负了。”
“娘希匹的,他这是在抢功!”
这是勋贵们的,勋贵派系中有不少初代的马上勋贵,各个都是脾气火爆的一方将帅,武将出生的他们说话也更为直接。
不少人听出了若是战争胜利,于冕肯定会抢功,心中燃起了一团无名之火,
更有甚者,已经开始鼓动英国公张辅宰了于冕了。
“英国公,这等手无缚鸡之力的道士,他的功劳也配和咱们的浴血之功比拟?”
“王振那条腌狗胆小的很,天天躲在深宫不露面,于冕这个道士不一样了,他可是要奉旨随军的。”
“要不咱们在出征的时候,趁机……”
在这些马上勋贵的眼中,张辅当从来没给过王振面子,还经常处处与王振作对,
勋贵们以王振为参考,一个突然靠圣眷得势的道士,张辅也应该看他不爽。
张辅看都不想看多这帮莽夫一眼,真是什么话也敢乱说。
怎么敢说“于冕一介道士祈福没用”的这种话,万一传到了嘉靖耳中,
嘉靖完全可以用“朕也是道士,朕也在祈福,你们勋贵是在说朕没用吗?”的理由,打压勋贵派系。
更胆大妄为的是,嘉靖刚刚对于冕说完那番话,现在你们便要“处理”于冕,是真的活腻味了吗?
“都给我安静点,现在祭祀大典还未结束,一个个吵吵闹闹像什么样子!”
“英国公,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新王振,有什么好怕的,怎么突然之间连你也……”
“都给我闭嘴。”
张辅有些火气的向他们低吼,一句话便把大部分勋贵镇住了,
小勋贵们不敢再有异议,几名同为国公的勋贵却靠了过来,来找张辅解惑。
这些国公多为二代、三代的世袭国公,他们不懂于冕为何得势,甚至连英国公张辅都对于冕颇有顾忌,
他们的老爹临死前都叮嘱过,官场上有什么不懂的多问问张辅,没什么权斗心机的他们,便直接凑过来问张辅。
“英国公,此人到底是何人,出征圣旨上为何要加上他?”
“还有,陛下今日没带王振来,是不是以后他真是新王振了?”
“英国公,我有个疑惑,哪怕这个道士是新王振,咱们几个贵为国公,没要如此顾忌他吧?”
“还请英国公明示。”
王振能和于冕比吗?
王振配?
张辅与王振再不对付,朱祁镇也从没拉过偏架,最多稍微替王振说几句软话。
可张辅前几日只是轻轻试探了一下于冕,嘉靖便展示了皇权的力量。
还是不显山、不漏水、不正面对抗的展示。
张辅根本不是顾忌于冕身上的圣眷,而是在顾忌于冕身上到底有多少圣眷,未知的才最令人恐惧;
更令张辅顾忌的是皇帝本身的变化,现在的皇帝好似在一夜之间换了个人,手段、心性皆不是以前能比的,
伴君如伴虎,更何况是一只摸不透的老虎。
在张辅摸清楚于冕到底有多少圣眷,以及皇帝成长到什么地步前,张辅不敢主动与于冕有任何摩擦。
张辅看着身边的故人之后,也不打算太藏着掖着,直接说出了自己目前的判断。
“诸位,于冕之事我也拿不准。”
“我只能向诸位透露一点,现阶段的于监正,任何人都碰不得。”
“包括我。”
“这……”
几个国公面面相觑,不论张辅是真不清楚于冕底细,还是在对他们有所保留,他们也没有更好的解惑对象了。
勋贵与文臣不同,朱家天子和勋贵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,勋贵可没有“二主”作为备选方案,故而勋贵内部要比文臣内部团结的多。
此时勋贵派系首领——英国公张辅,都发话让勋贵们别惹于冕了,他们也只能乖乖听话。
在场之人都在说于冕坏话,可勋贵们并不是骂的最狠、最直接的。
“混账东西!不孝子!我只恨不能一刀砍死他!”
“气死我了气死我了,这个逆贼一日不死,我寝食难安!”
论骂于冕,在场的人谁也比不过于谦。
爹骂儿子天经地义,再加上于谦是现在大明最直的直臣,嘉靖听到了也不好多说什么。
“于侍郎,消消气。”
邝埜拍了拍于谦的肩膀,邝埜是于冕观政期间交往最多的官员,他并不认为于冕有那么不堪。
“于侍郎,我觉得令郎心性向善、为人随和大度,不是一个佞幸之人。”
“邝尚书你就别给他说好话了,那个不孝子是什么样我还能不知道。”
见于谦有些消气,邝埜笑着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抬头看向于冕与嘉靖。
邝埜坚信自己对于冕的判断,时间会证明一切。
于冕一定会成为大明的栋梁!
邝埜独自回房,门外的喧闹随着脚步一同渐行渐远。
“唉。”
邝埜又叹了口气,在他看来于冕随波逐流了。
没有一刻多余的时间去惋惜于冕,映入邝埜眼帘的是海量公文。
书桌上来自北境的公文最多,不只是今天,最近几个月送到兵部的十份公文中,最少有八份和蒙古相关。
十几年来,蒙古在瓦剌领袖——也先太师的努力下趋于一统,
北方有一个完整的游牧政权,对于大明来说可不是一个好事。
越来越多的情报都显示,瓦剌近期可能会带兵南下征明。
身为兵部尚书的邝埜,必须思考一个问题——如果瓦剌真的南下,大明该如何应对?
曾经的朱祁镇一直支持以攻为守、主动征讨暴元,最好能彻底消灭暴元余孽,
邝埜则是大明官场上最大的反战派,在他眼中大明只能依靠长城防守,万万不可主动出征。
孙子有云:未虑胜,先虑败。
主动征讨一旦失败了,大明朝除了损失兵力、国力之外,
还会鼓舞暴元余孽的进攻欲望,届时大明朝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;
更何况哪怕大明朝打赢了,甚至打下了整个蒙古草原,暴元余孽身为游牧政权也能西逃,
为了防范暴元余孽卷土重来,大明必须在草原上一直驻军防备。
大明朝以农耕为主,长城已经把适宜农耕的土地都囊括了。
长城外的草原地薄,承受不住农作物的年年作践,大明朝攻下了草原也无法发展农业。
没有本地粮食作为军粮基础,大明守军的供给便需要从中原腹地运输,
一两个月还好,若是长此以往,大明朝的财政一定会被草原驻军拖垮,
到时候别说阻挡暴元余孽来犯了,大明朝内部会先因为国库空虚、无力救灾、民变四起而走向灭亡。
可要是打下草原后不驻军,暴元余孽分分钟重新回到草原上,这场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?
在邝埜眼中战争不能意气用事,要权衡利弊,大明朝主动出征这件事,不论战争结果如何,都对大明无利。
邝埜很早就开始思索,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彻底解决北境问题呢?
远在天边,近在眼前。
邝埜苦思数年的北境问题,解决方案正在于冕身上,它的名字叫化肥。
化肥能补充草原因为耕种损失的肥力,把草原变成适宜连年耕种的土地,
若是邝埜知道了有化肥这种神物,他第一个上马提刀北伐。
那可是能种粮食的草原!
大不了在草原边缘再修一道长城,为了守护能种粮食的土地,修几道长城也值得。
在华夏人心目中,没有比能种粮食的地更有价值的东西了。
只可惜于冕对北境之事与化肥不感兴趣,不会主动向邝埜提起化肥的事情。
现在于冕满脑子都是在想,将来该怎么应付嘉靖,
从今早嘉靖的口风来看,于冕很可能会被外派地方,为官一方。
于冕是个贪财好色的普通人不假,但也是个富有一腔热血与正气的新时代好青年。
于冕不说将来成为包青天、海瑞那种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官,最起码也要当个不贪腐、不欺男霸女的好官吧。
如果未来于冕去地方当官,于冕肯定需要将政务派发给手下人处理,
若于冕本身不懂官场与政务中的节窍,很有可能被手下人耍的团团转。
于冕只是几天不管徒弟,徒弟中已经有人偷偷卖道观财物了,
相比之下的大明官员只会更贪婪、更狡猾,
于冕很可能一个不小心,被卖了还要替他们数钱。
打铁还需自身硬,于冕自身也要学会处理政务的手段。
于冕心目中最好的学习目标,肯定是扶大厦之将倾、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明真战神——于谦。
但谁让于冕和便宜老爹于谦不对付呢?
于冕只能退而求其次来找邝埜学习政务。
邝埜能得到于谦的认可,想必和于谦比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于冕走到邝埜房门口,轻轻叩门。
“咚咚咚!”
“进。”
于冕推门而入,处理公务的邝埜头也不抬一下。
“又有新公文了是吧,先放在门口那个桌子上,别和我桌上的搞混了。”
“等我处理完今早公文后,我自己过去拿。”
邝埜全当是小吏来送新一批公文。
于冕也不说话,安静的坐在一旁学习邝埜处理政务。
于冕看了几个时辰,邝埜书桌上的一大堆公文渐渐变成了三小堆,
第一堆公文是邝埜直接能处理的事情,
邝埜直接在公文写上自己的批复,盖上兵部尚书的公章;
第二堆公文是邝埜有想法,但不好做决断的事情,
邝埜在公文上标注出重点内容并写出自己的意见,准备送到皇帝那里决断;
第三堆公文是邝埜连意见都不好提的事情,
邝埜会直接将公文上交给皇帝,一切由圣上裁决。
于冕看着准备交给皇帝公文的数量,明白了内阁为何能做大。
于冕光看邝埜批兵部公文都看累了,皇帝若亲自处理六部的公文,那是多大的工作量?
不是人人都是朱元璋,皇帝将权利下放给内阁只是早晚的事情。
于冕又看了几个时辰,太阳都快落山了,邝埜才将桌上的公文批完,准备去看“第二批”公文。
邝埜一抬头,便看见了于冕。
“诶?于监正你何时来的?你不是去其他部门了吗?”
“我把他们送出兵部之后,就直接回来了。”
邝埜又瞟了眼门口空荡荡的书桌,顿时明白上午敲门之人是于冕。
“这么说来,你在我身边看了一天了?”
“是的。”
“大才,大才啊!”
邝埜看于冕的眼神越来越欣赏,年轻人一朝得宠,还能耐心学习自己一个老头子处理政务,光心性便值得邝埜称赞。
“来看看这几份公文,若是你主事该如何处理。”
邝埜抽出了几份不太重要的公文,让于冕试着做出判决。
于冕不懂得明朝的官场规矩,可有后世而来的独特眼光,给邝埜提出几个邝埜想都不敢想的新颖观点。
玉不琢,不成器。
于冕不由科目又如何,邝埜要倾尽全力栽培于冕,
在邝埜眼中,于冕很有可能成为官场上第二个于谦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