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张耀华阿辉的现代都市小说《赶海:我能看到提示畅销小说推荐》,由网络作家“张耀华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张耀华阿辉是都市小说《赶海:我能看到提示》中的主要人物,梗概:社畜张耀华三十多岁了,还一事无成,相亲遭人嫌弃。他放假回渔村赶海,无意间发现自己能看到提示,金手指到账。从此,龙虾、青蟹、石斑鱼,大黄鱼、金枪鱼等都近在咫尺。甚至还有海底的珍珠、玳瑁、龙涎香、沉船宝藏……......
《赶海:我能看到提示畅销小说推荐》精彩片段
将东西搬回家,张耀华开始组装起来。
不管是他的电脑桌,还是张远航的书桌,都不是一整件的。
比如张耀华的电脑桌,一边还配备了书架,可以放书籍之类。
为此,老妈还唠叨了几句。
显然,他们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桌子,觉得不牢固,不实用等等,反正就是挑刺,这不好,那也不好。
张耀华耳朵自动屏蔽声音。
讲真,要不是怕老妈反应过激,他甚至想把自己房间的床也换掉。
现在睡的,还是二三十年前的木床,上方有蚊帐架的那种,床板上就铺着一张凉席。刚回来的那两天,一时半会没有适应,躺得腰酸背痛。
而躺惯了硬板床的人,忽然睡床垫上,可能也会睡不着,感觉不舒服。
他们这里只有到冬天,家里才会在席子上再铺一张被子。
小时候,冬天是铺稻草的。现在村里应该没人这么干了。
……
不知不觉,时间来到了周末。
张耀威要陪老婆回娘家,倒也不算远,就在隔壁市,一两个小时的车程。
老妈对此颇为重视,毕竟暂时儿媳妇就这么一个,她将家里的一些干货拿出来,让张耀威给亲家带去尝尝。
“妈!够了,上次带的鱼干都还没吃完。”看着后备箱都被塞满,阿珍无奈道。
“放着慢慢吃,又不会马上坏,怕什么?对了,还有干贝,你们等一下。”老妈又往屋里走。
张耀华则是把张远航的书包扔进车。
想要逃避作业?不可能的。
“记得做作业,回来大伯要检查。”
本来还满脸兴奋的张远航,小脸瞬间垮下来。
书包他都藏起来了,居然还是被大伯找到。
“大哥放心,我会监督他的。”阿珍赶紧说道。
很快,他们便出发了。
少了张耀威,张耀华肯定不出海,闲在家中,帮老妈干点其他活,比如去拔花生。家里种了两块地的花生,并不多。
“不多种点?今年不榨油吗?”张耀华问道。
才这么点,榨油很勉强呀!
他们家虽然吃猪油比较多,但花生油也不能少,每年都会炸几十斤的花生油食用。村里其他人也差不多,大多数还是吃猪油。
猪油不健康的传言,在农村比较弱。
老乡们虽然文化水平低,但也不是傻子。祖祖辈辈都是吃猪油,活到八十多岁的也不在少数,怎么就不健康了?
猪油便宜,炒菜还很香,干嘛不吃?
“不炸了,吃不完。”老妈一边拔花生,一边答道。
家里还有一胶桶呢!是阿珍娘家带回来的。亲家那边每年都种很多,这次张耀威送老婆回去,不得帮忙拔一两天的花生?
张耀华挑了一颗三房的花生剥开,把花生肉往嘴里送。
“少吃点,想吃的话,今晚煲一点。”
生吃太多,容易拉肚子。
忽然,张耀华跳起来。
“干嘛?”老妈看过去。
“吓我一跳,是一条四脚蛇。”
四脚蛇虽然也有一个“蛇”字,但并不是蛇,也就是大一号的壁虎而已。它们没有毒,也不会咬人,属于益兽,张耀华好久没见到这种动物了。
它们行动敏捷,一般白天活动,常在草丛,石堆和路旁出入,遇到惊扰,就迅速窜到附近隐蔽处躲藏起来。
有些地方也叫石龙子,它们的尾巴被夹后会立即脱落,但它们依然能正常生活,过些时候会逐渐长出新尾巴。这种生理现象,叫做“再生”。
大多数的四脚蛇是只吃食昆虫或其幼虫,但体型较大的石龙子亦吃食小型的脊椎动物或兼食一些植物。
以前,乡下是很多的,几乎每天都可以碰见。这些年来,张耀华尽管很少回来,但也明显感觉到这种生物稀少了很多。
张耀华猜测,主要还是农药的缘故吧?
当然,也有人类捕捉的原因,毕竟四脚蛇也是一味名贵中药。
张母叹了口气,自己这大儿子也太怕蛇了。
哪怕是四脚蛇也能将他吓得腿软,胆子怎么就这么小?
按理说不应该,也没见他怕黄鳝、海鳗之类,明明外观都有点类似,但惟独怕蛇,真搞不懂。
“四脚蛇你怕什么?”
别的小孩,人家都是捉着玩的。
“它差点爬到我脚背了。”张耀华说道。
张父抖了抖手中的花生苗,摘掉两个坏掉的,然后放到粪箕上。
“明年不能在这里继续种了,虫害多。”
因为是自己吃的,也不怎么打农药,虫子多是不可避免的。
老百姓种地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经验,也知道一块地不能总是种一样粮食,要轮耕。
“下苏丹红就没虫,现在没有卖了。”老妈说道。
张耀华告诉她:“苏丹红可不兴用呀!国家都禁用了,那玩意致癌的。”
苏丹红是一种红色染料,用于为溶剂、油、蜡、汽油增色以及鞋、地板等的增光。曾经还一度被用作食品添加剂。
而农村,有农民种花生、红薯等也会放点苏丹红,能药虫子。
后来被爆出,那玩意能致癌,许多国家都禁用苏丹红。
张父点头:“听说过了,以前有人种番薯用苏丹红,后来除了在外地读书的一个孩子,家里其他人都被查出癌症,惨呀!”
癌症是现代医学认定的绝症,大家都谈癌色变,即便再没见识的农村人都明白,得了那种病,基本上等死的,送医院也是浪费钱。
所以,哪还有人敢用苏丹红呀?
地埂上还长着折耳根,张耀华没有理会。
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,爱吃它的人,爱得疯狂,不喜欢的人,看着都嫌弃。
张耀华就是不能吃折耳根的人,那味道实在太一言难尽了,简直无法形容,吃一口,那味道直冲天灵盖,没开玩笑。
他要成为世界首富,一定会考虑请人扒光所有的折耳根和香菜。可以的话,把榴莲也算上。
然而,张耀华视而不见,不代表其他人也一样。
他老妈就用锄头挖起来。
张耀华和他老子相视一眼,都默不作声,两父子对折耳根不感冒。
小说《赶海:我能看到提示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这是阿辉回来的第一次出海捕捞,所以等待的时间多少有些忐忑。
作为一位海边长大的人,也清楚不是每次出海都有收获,得看大海赏不赏饭吃。茫茫大海,物产虽然丰富,但有时候也跟大海捞针差不多。
太多太多的海洋真空地带了。
就像是陆地上的无人区一样,海洋同样存在没有鱼的海域,非常荒凉。
“准备起网。”水旺跟自己大哥喊道。
他看到,华哥那边已经开始收网。
船上有一台帮忙收网的绞网机,所以收网倒也不用出很大的力气,只要保证绞网机没有收歪就行。
不多时,渔网露出水面,大家看到了里面的收获。
“是马头鱼,还是红头的。”水旺开心道。
第一网就开门红,对振奋士气有很大帮助。
阿辉看着这网有两三百斤的样子,也露出了笑容。
“现在马头鱼贵吗?”他一个刚回来没几天的人,对海鲜的行情还没彻底掌握。
“还行,白马头鱼十多块,红马头鱼二十出头。”
也就是说,这一网的价值就超过五千元,不比阿辉他送外卖强?他庆幸自己这次听劝,没有继续犟下去。
张耀华那边也差不多,都是红马头鱼。
两人奋力将鱼获弄上船,倒在船板上,拿出筐子,开始收拾。装好筐,就得立即送到船舱里,用碎冰盖在上面。
“哥,你看,还有条青衣。”张耀威喜道。
青衣鱼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岩石或珊瑚礁多的浅海地区,以胸鳍游水,姿势十分奇特。体色与体形极富变化,因雄雌及年龄的不同,体色与体形也有不同。
“嗯!看上去有五斤多。”
张耀威摇头:“不止,得有六斤以上。可惜,不是苏眉鱼。”
两种鱼都是体长且呈卵圆形状,头部也都是圆凸,而且均有漂亮的花纹。不过,苏眉鱼两眼之间的隆起比较明显,而青衣就没有这一明显的特征。
张耀华翻了个白眼:“苏眉鱼你敢捉?”
青衣鱼和苏眉鱼长得有点像,但两者价格相差极大。一斤苏眉鱼能卖到一千多,而青衣鱼每斤只有一百左右,差了十多倍的价格。
苏眉鱼在国内还是保护动物,不能随意捕捞。
目前市场上的苏眉鱼,几乎都是国外进口。
所以这种保护有什么意义呢?我们在保护,人家在捕捞,是想着全世界的动物都跑到中国来避难吗?
“呵呵!不敢。”
张耀威以前是敢的,但自从看到有人被捉,被罚款,被判刑,就不敢了。
收拾好之后,他们继续下网。
又捞了两网的马头鱼,张耀华他们这边估计有六百多斤,而水旺那边则稍微多一些,可能接近八百斤。
在张耀华的提议下,他们继续前进,换一片海域捕捞。
虽然还能继续在这里捞马头鱼,底下肯定还有漏网之鱼,但哪有赶尽杀绝的道理?
另外,主要还是张耀华觉得这种鱼价格一般,没必要拉一船马头鱼回去,留点空间放其他鱼。
水旺和阿辉自然没意见,他们都是抱大腿的,一切听大腿的指挥。
时间来到了中午一点左右,张耀华他们中途吃了准备好的午餐。老妈、阿珍她们没有敷衍,有青菜有肉,甚至还有汤。
这时,张耀华又让下网。
其实前面已经撒了一次网,但没什么收获,水旺他们甚至拖上来半网的垃圾。
张耀华故意的,否则每次让下网都是大收获,人家怎么看?真就是妈祖特别照顾吗?
当起网的那一刻,水旺他们兴奋得在船上跳起来。
“卧槽!是牛舌鱼,太好了。”
顾名思义,这种鱼长得就像是一根大舌头,也叫玉秃鱼。
玉秃鱼是生活在海底的鱼,对水质要求很高,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水域,所以腥味少,玉秃鱼像带鱼一样,一捕捞上岸就死。
眼下的时节,正是吃玉秃鱼的时候。
俗话说得好:春吃鲫鱼,夏吃鲈鱼,秋吃玉秃鱼,冬吃鲥鱼。
这种鱼的样子其貌不扬,但贵在刺少且味道鲜美,因此深受食客推崇。
“卧槽!一斤以上的还不少,这是要发了呀!”水旺大呼小叫。
市场上看到的玉秃鱼,大多都是半斤左右的,二十来块钱。个头再小一些的十几元就能买到两三条,价廉物美。
然而个头越大的玉秃鱼价格越贵,饭店里常常见到1斤多重的玉秃鱼,一斤要90元左右。
一斤以上的玉秃鱼,他们渔民卖给鱼贩也要六七十元。
如果临近休渔期,甚至可以卖到一百元上下。
阿辉同样是干劲十足。
他们前前后后又撒了几网,直到捞上来的玉秃鱼寥寥无几才罢休。
张耀华两兄弟捕了一千多斤玉秃鱼,三分之一都是一斤以上的。
而水旺和阿辉则是捞到七百多斤,一斤以上的同样占三分之一左右。
他们看了眼时间,差不多三点钟。
“今天要不就到这里吧!”阿辉建议。
他是心满意足的,除去油费,今天的收入妥妥过万。
大家都看向张耀华。
张耀华点头:“行,先回去。”
他们回到渔村,已经是傍晚时分。
这是张耀华出海最久的一天,几乎在海上呆了十二个小时。而对张耀威和水旺而言,这是常态,以前跟船东出去,最低都是一天。
天青色等烟雨,而大良在等他们。
“今天又有什么鱼获呀?出去一天了。”大良迎上来。
“今天没法跟前两三次比,能拿出手的就是牛舌鱼。”
“哦!大不大?我瞅瞅。”
大良走到船上看了几眼,惊讶发现,一斤以上的牛舌鱼还不少。
“这么多?”
要知道,这种鱼生活在海底,捕捞不易,不是主要捕捞品种,是兼捕对象。
但张耀华他们捞到的一半以上都是玉秃鱼,这就有点厉害了。
经过常规性的一番讨价还价,一斤以上的玉秃鱼65元,其他的20元,包括那些红马头鱼。
水旺的那尾西星斑卖了600元,张耀华的青衣鱼只有500元。
抛开龙宫翁戎螺,仅仅是海鲜,张耀华两兄弟比水旺他们多收一万元左右。
回家的路上,张耀华两兄弟也在商量,买船就别让老妈出钱了。有了这笔收入,张耀华再掏一点就够了。
“哥,你说怎样就怎样吧!”张耀威没异议。
到家后,就看到张远航在一笔一划抄课文。为了能去动物园,他也拼了,忍住没有出去和其他小伙伴疯。
萱萱在帮她奶奶剥花生,只是她吃的比剥的多。
今天买了豆腐,豆腐滚花生碎,再加入一把韭菜,那味道绝了。
“回来啦?这么早?”老妈有点意外。
还以为要很迟才回来,所以她还特意晚一些再煲饭呢!
“运气好,碰到了银鲳的鱼群。”张耀威说道。
“银鲳的鱼群?捞了多少?”老妈惊喜不已。
银鲳最近的收购价可不低,随便捞到几百斤,都赚大发了呀!
“不多,也就三千斤左右。”
听着二弟这凡尔赛装逼的语气,张耀华有点无语。
不出所料,老妈等人呆愣当场。三千斤,得卖多少钱?不是发了吗?
阿珍服了大哥这运气,别人捞到几十斤大银鲳,都算走运的。大哥这一出海,就弄到三千斤。
“卖了十八万,每人六万块。”张耀威补充。
随后,他拉着自己老婆往房间走,谈了刚才和大哥聊到的事。
“大哥辞职了?”阿珍惊讶问道。
那么大的事,竟然没有提前和爸妈说。
“昨天辞的,所以,渔船算是我和大哥合伙买,以后出海的收获跟大哥分。”
阿珍不仅没有不满,还很欢喜。
她明白,没有大哥的运气,根本不可能有大的收获。这不是跟大哥分润,而是沾大哥的光呀!
她能理解大哥为什么辞职了。
短短三天的时间,就挣了十几万,还上什么班?换做是其他人,也肯定把原来老板给炒了。
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,这辈子都不会打工!
而外头,张耀华也跟老妈说了自己的打算。
老妈沉默了好一阵子。
让儿子都那么多书,就是希望他别跟他爸一样打渔。可兜兜转转,最后还是当渔民吗?
“你的事,你自己决定,别后悔就行。”
张耀华搂住老妈的肩,笑道:“老妈!你儿子我肯定不会选错路的,放心吧!”
老妈嫌弃地拍开儿子的手,没好气地说道:“你什么时候把老婆娶回来再吹吧!趁我跟你爸还能动,可以帮你们带带孩子。”
她现在对大儿子的要求很低。
没办法!三十多岁还单身,这像话吗?都快让她在村里抬不起头了。
吃饭时,张父对儿子辞职的事没有过激反应,尊重儿子的选择。他对张耀华向来都很宽容,犯同样的错误,张耀华顶多被说几句,老二却可能吃到鞭子。
下午,水旺提着两个柚子过来。
“上次我妈在我外婆家带回来的,拿两个给华哥你们尝尝,红肉的甜。”水旺说道。
他外婆是梅州那边的,沙田柚很出名。
老妈当场开了一个,分开一瓣瓣,让大家都吃点。
“嗯!这比你张叔中秋买的好,他上次买的酸味大。”张耀华老妈评价道。
接着,她把柚子皮放冰箱中,可以吸收异味,保持冰箱内的空气清新,很多人都这么干。当然,也有人放切开的柠檬。
待了一会,张耀华三人便出发。
“华哥,我妈让你们一家今晚过去吃饭,刚才忘了提。”忽然,水旺才想起了这一茬,拍了下自己脑袋。
“不用了吧?”
“怎么不用?我今天是沾了你的运气,跟着发财。我爸已经去镇上买菜。”他拿出手机,又给自己老妈打电话,告知刚才自己忘了通知,让老妈上门去喊一声,免得人家煮了饭。
隔着一米,张耀华都听到东梅婶骂自己儿子的声音。
这点小事都办不好,要你有什么用?
等等。
“挨骂了吧?”张耀威笑道,多少有些幸灾乐祸。
水旺掏了掏耳朵,压根没放心上,天天被骂,早就习惯了。
“说得你不被骂一样,你不仅被我婶骂,还可能被阿珍骂,跟你比起来,我这算得了什么呀?”
得!张耀威不说话了。
扎心!
无力反驳。
确实没资格嘲笑人家,他有两个女人管,等女儿长大,甚至是三个女人管。
见张耀威哑口无言,水旺更加得意。
来呀!互相伤害。
上船后,水旺检查渔网等设备,确保没有问题,这才让张耀威开船。中午的时候,他给渔船补了一次油。
“华哥,这次怎么走?”
张耀华再次在脑海输入“鱼群”,提示箭头指着东南方向,二十三公里。
“往这个方向去看看。”
“行,反正有上午那收获就赚够本了,这次空船而归也无所谓。”
张耀威:“闭上你的臭嘴吧!”
“啊!呸呸呸!”水旺反应过来,讪讪一笑,连声呸几下。
然后又虔诚道:“妈祖保佑!菩萨保佑!各路大神保佑我们满载而归。”
靠山靠海的人往往都会比较迷信,毕竟不管是进深山,还是出远海,都会有未知的风险,人民总得有点信仰和敬畏才行。
祈祷完毕,他拿出一个行军壶:“我老妈准备的凉茶,你们要不要喝两口?”
“苦得很,不要。”张耀威敬谢不敏。
水旺鄙视:“这也叫苦?你是没喝过苦的东西。”
张耀华倒是接过来,喝了两口,入口时苦,但逐渐回甘。
“比二十四味甜一些,不会放了鸡屎藤的吧?”
二十四味凉茶,顾名思义,就是有二十四味中草药熬制成的。没喝过的人,碰一下都可能吐。
很多人觉得二十四味是最苦的凉茶。
鸡屎藤则是在农村很常见,主要作用效果在祛风利湿,消食化积,止咳,止痛等方面。
“华哥厉害呀!这都能品出来。我觉得这家伙跟我大哥才是兄弟,都是吃不得苦味的人。”
水旺他大哥也是吃不得苦味的人,连苦瓜都不碰,那么大的人居然还怕吃药。有一次,他亲眼看到自己大哥将感冒药丢掉。
半个小时后。
“后面那艘船怎么回事?跟我们一段时间了。”张耀威皱眉。
水旺回到家中,又开始炫耀上。
“今天弄到很多大龙虾,忘了留一只,给勇仔加餐了。”水旺说道。
勇仔是他大哥的儿子,以前都跟水旺的大哥在外面漂泊,同样很少回这个家,眼看也差不多到读书的年纪了吧?
他大哥也是个犟种,老妈说了,可以帮他带孩子,但他还是不麻烦父母,硬生生一边工作,一边带娃。
阿辉看着孩子在啃鸡腿,摇头道:“大龙虾那么贵,还是留着卖比较好。”
水旺他老妈问:“很多吗?”
“卖了七万多,除去今天买的潜水装备,每人都还能分到两万左右。”
阿辉惊讶不已,要知道,他在外面送外卖,跑死也就一个月一万上下,很多时候都是六七千的多。
接着,水旺又告诉家人,华哥他们看上明叔的渔船,大概十六万。
“可能下午就去谈,我们家要不也买艘船?”水旺提议。
“我们家哪有那么多钱?也就你最近三、四天跟着你华哥赚了几万块。”
阿辉想了想,赞同自己老弟的提议:“是要自己买一艘,不能总是蹭人家的,否则再好的关系也会出问题。
我这有两三万,本来是准备让勇仔去上学用的。”
其实在老家读小学不会花太多钱,问题是阿辉原计划是想让自家小子在城市读的,两三万就不算多了。
这回,他们老妈明白,家里的存款是保不住了。
她刀子嘴豆腐心地骂道:“真是前世欠你们兄弟的,我这里最多只能拿出五万,你们看着办吧!”
别人家生的孩子都是来报恩的,但自己家的两位,就是来跟她讨债的,一次次掏空家里的存款。
水旺连忙递过去一个苹果,是他大哥带回来的。
讨好道:“够了,我晚点也出去问问,搞一条二手船回来。老妈,你要这么想,咱有自己的船,收获都是咱们家的。”
……
张耀华饭后,回房间整理阿辉帮忙打包回来的东西,包括电脑、衣服、被席等,甚至连晾衣架、水桶,以及厕所还没用完的那卷纸都弄回来了。
“大伯,这是什么?”张远航和萱萱也在房间里乱翻。
张耀华一看,吓了一跳,赶紧抢回来,拿出五块钱:“航仔,带萱萱去买吃的,大伯这里,自己能搞定。”
那是一盒避孕套。
阿辉搞什么鬼呀?这玩意也收拾回来干嘛?
他记得,这东西放在电脑桌的抽屉中。
张远航高高兴兴地拿着钱,拉着小丫头出去。
现在的孩子,别说几毛钱,一两块都不太看得上。哪像张耀华小时候,家里给两毛钱就能开心半天。
要是家长给五块钱,自己甚至不敢拿,怀疑老爸是不是喝多了。
那时候的冰棍就一毛钱一根,加了豆子的冰棍则是两毛。瓜子一毛钱一杯,辣条是一毛钱一片……
如今一两毛的零食还能找到吗?最低也得五毛了吧?
看着那台电脑,张耀华觉得应该给家里拉一条网线,弄个路由器,方便家里用上wifi,不用担心没流量。
放在十多年前,在村里拉一条网线可不容易。那时候上网,好像只能连接电话线。具体怎么操作,张耀华也不懂。
近些年来,什么都下乡,比如家电、汽车等等,也包括网络。
所以,现在给家里拉一条网线并不难,听说光纤入村了的。
整理好一切,将没用的垃圾装成一大袋,拖到屋子外面去。
老妈正在翻晒之前还没干的海货,看到袋口的衣架,骂道:“那衣架还能用,扔它干什么?真不会过日子。”
说着,她走过来,把那几个旧衣架拿出,甚至想翻找袋子中的其他有用物品。
张耀华真的醉了。
老一辈似乎都这样,别说还能用,就算是坏的,只要能修补,都不舍得丢弃。
他连忙拦住,生怕她把里面的那盒避孕套给翻出来。
“妈,鸡要偷吃东西了。”张耀华赶紧转移她的注意力。
老妈拿着衣架,转头一看,果然发现家里的几只鸡鬼鬼祟祟,想要叮晾晒的东西,只好转身去赶鸡。
这些生活垃圾,现在不能乱扔,每天都会有垃圾车进村。
各家各户要把自己家的垃圾装好,到时候统一拉走。为此,村里都开始收取卫生费,每个月十块钱。
随便倒垃圾,村委是要罚款的,每次两百元。
也正是有这种措施,村里干净了很多,尤其是塑料袋。以前只要吹风,经常看到塑料袋飞上天。
刚开始的时候,村民还以为村干部变相捞钱,一个个都不乐意。
村干部只好当着大家的面,将那笔账算一算,最后结果是村民交的钱还不够请垃圾车进村,村委得倒贴一部分。
但张耀华猜测,这措施是镇政府搞出来的,肯定会有补贴,所以村委不可能倒贴钱进去的。
不一会,张远航一手提着一大袋的零食,一手牵着妹妹回来,后面还跟着四眼仔。
张耀华很意外。
五块钱能买那么多东西?
不敢相信呀!
“张远航,你哪里来的钱?老实交代。”阿珍的眼睛已经瞟向碗柜上面的鞭子。
张远航吓得立即交代:“大伯给的。”
张耀华质疑:“五块钱能买这么多?”
他以为,也就两个雪糕而已,而且还不能拿太贵的。现在外面可是一大堆的雪糕刺客,几块钱一个,十几块的也不在少数。
农村还好,小卖部的老板心知肚明,村里的消费不允许雪糕刺客的存在,所以不会进货。
张远航吞吞吐吐地继续说道:“太公也给了点。”
张母瞪眼睛:“你还去祸害你太公?”
张远航是老爷子的大重孙,自然也颇得老爷子的喜爱,经常给这小子零花钱。
但老爷子手上的钱并不多,基本上都是孙子、孙女给的。只要是出来工作的,不管男女,也不管是否出嫁,每年都会给老爷子几百块钱
见自己妈妈已经走向鞭子,张远航大声道:“我没要,是萱萱要吃,太公给萱萱买的。”
张耀华直呼好家伙。
直接推给妹妹?拿妹妹当挡箭牌?
该打呀!
袋子里面,只有一瓶娃哈哈奶和一包旺仔小馒头是小丫头的吧?其他怎么看都像是男孩子喜欢吃的零食。
萱萱睁着大眼睛,无辜地看着大家。
知子莫若母!
阿珍岂能看不出猫腻?立即执行家法。
张耀华拿出耳机戴上,只看到张远航被打得上蹿下跳。
等打得差不多的时候,张母才出来当好人,把张远航救下来,一番说教,男子汉要勇于承认,你妈妈打你是为你好等等。
萱萱打开一包旺仔小馒头,自己一颗,小狗一颗地吃起来。
最新评论